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坐落在江西、湖南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斷,是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創建以寧岡縣為中心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現在則打造成了井岡山旅游景區,紅色教育基地。
井岡山正是利用這一紅色資源,把井岡山,特別是茨坪鎮完全打造成了旅游市,旅游特點非常突出,整個市區就圍繞旅游做文章,覺得非常好。
首先是明顯的標志,濃郁的旅游氛圍
井岡山的標志是非常明顯的,一進井岡山就是一個廣場,就充滿了旅游氣息,非常濃的旅游氛圍。
井岡山風景旅游區充分利用井岡山這一資源,打好旅游牌,是茨坪的重要特點。
井岡山的晚上更美,把井岡山烘托得很有氣氛,旅游特點非常突出。
但市區后,又有一個巨大的火炬標志非常明顯,氛圍很好,烘托出了濃厚氛圍。
街道的路燈也是紅色的火炬,圍繞紅色、渲染紅色,使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員,受到強烈的感染。
干部培訓學校多,學員要穿紅軍服裝
茨坪街道上培訓學校很多,有多少座沒有具體數字,但是圍繞紅色教育開展培訓,給人感覺市區就像一座紅色教育的大學城,就是一座為紅色旅游打造的城市。
井岡山紅色培訓機構大的方面是一致的,但各培訓學校又各有特點,例如井岡山紅色文化教育學院開展的一場教育非常受歡迎,就是請紅軍后人講述其先輩的革命故事,當時在井岡山時期被錯殺的王佐、袁文才后人,講述王佐、袁文才被錯殺后,后來政府對他們家庭生活的照顧,以及1965年毛澤東上井岡山,接見了王佐家人的情形,以及最后任中組部副部長曾志后人,講述其先輩的革命故事,也非常感人。
有濃厚的紅色教育色彩,許多學院充分利用和挖掘井岡山及其地區特有的教育資源,積極推動井岡山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現場教學基地多,故事感人
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井岡山茨坪北山上,故又名北山烈士陵園,占地400余畝。園名“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由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宋任窮題寫。
茨坪革命舊址群,坐落在井岡山茨坪中心的東山腳下,是一棟土木結構的民房,面積798平方米。毛澤東、朱德、陳毅、王佐等人的故居,有毛澤東經常坐下來讀書的讀書石,紅軍醫療室等。
去黃洋界哨口就感受到了,當年隆隆的炮聲,特別是毛主席很有氣勢的詩句,“黃洋界上炮聲濃,報道敵軍宵遁”,仿佛看到了紅軍大退敵軍進攻的情形。
到茅坪八角樓,就想起了課文“八角樓的燈光”。1927年10月7日,毛澤東同志引兵井岡山,在茅坪安家后,在八角樓辦公和居住的時間最長。當年,由于敵人對井岡山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紅軍給養非常困難,物質生活十分,毛澤東同志在八角樓經常工作到深夜為了節用油,毛澤東同志就在這盞只點著一根燈芯的青油燈下工作至深夜,思考中國革命的前途,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的兩篇光輝著作。
還有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小井紅軍醫院等。
像井岡山茨坪這樣,完全以旅游包裝打造的旅游城市真的不是太多,從旅游出發,一切圍繞旅游,形成旅游產業鏈,把紅色旅游做大做強,既開展了紅色教育又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感覺真不錯。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