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敬水風俗
早在西漢時,敦煌一帶就因為水源充足、濕地縱橫而成為*的屯田區。《水經注》卷二《河水注》記載:“敦煌索勵,字彥義,有才略。刺使毛奕表行貳師將軍,將酒泉、敦煌千人,至樓蘭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各千,橫斷注濱河。河斷之日,水奮勢激,波陵冒堤。勵厲聲曰:王尊建節,河堤不溢;王霸精誠,呼沱不流。水德神明,古今一也。’勵躬身禱祀,水猶未減,乃列陣被杖,鼓噪歡叫,且刺且射,大戰三日,水乃回減。”
那時候,敦煌一帶人口稀少,大量的水漫漶荒野,加之暴雨襲來,河道洪水暴漲,在這里屯田,治水就成為首要和關鍵。文中所記索勵治水念祭文、躬身祈禱、列陣被杖、鼓噪歡叫、且刺且射的情形,在后來敦煌人面對突然襲來的水災時,也常常用之。從官家到黎民,都認為倏忽而至的洪水是天譴厄運或者魔鬼作祟,必須要敬奉神靈、驅逐惡魔。這樣的風俗流傳了很久,典籍上屢有記載。
敦煌有一河,唐時稱“玉女河”,后來稱“黨金果勒河”,簡稱“黨河”,沿用至今。此河為供給敦煌的主要水源,可以說,沒有黨河,就沒有今天的敦煌綠洲。對于這樣一條河流,敦煌人充滿了深深的敬畏。祭黨河,就成了敦煌人的一大風俗。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