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新聞5月21日電(記者 韓璐)地處內陸的山城重慶,近年因立體的交通和建筑,成為國內炙手可熱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坐輕軌、看夜景、品美食、乘索道……這是如今各地游客來重慶旅游最常選擇的游玩方式。但在不遠的將來,“溫泉康養”或將成為重慶旅游一張新的名片。
白居易在《長恨歌》里寫到,“溫泉水滑洗凝脂”。依山傍水而興的重慶,本是一座漂浮在溫泉浪花上的城市。
據了解,在重慶8.2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已探明溫泉分布的區域達1萬平方公里,溫泉礦點146,地熱可采水量為每年5.6億立方米,每天的科學開采量約40萬立方米。
得天獨厚的溫泉地熱資源,成為重慶旅游近年來重點打造的一張名片。
2018年5月舉行的重慶市旅游發展大會上,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好“溫泉牌”,把重慶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的溫泉旅游城市和溫泉療養勝地。
5月16日在重慶舉辦的第二屆中匈溫泉產業合作高峰論壇,無疑對重慶溫泉產業的提檔升級增添了新的助力。
重慶溫泉如何發展?如何避免溫泉同質化問題?溫泉的延伸產業應該如何打造?帶著這些問題,近日,中新網記者專訪了中國旅游協會溫泉旅游分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重慶市溫泉旅游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永毅。
“2012年,重慶被世界溫泉與氣候養生聯合會授予目前唯一的"世界溫泉之都",證明在溫泉資源和質量上,重慶是很優秀的。”王永毅說,擦亮重慶溫泉這塊“金字招牌”,不僅需要政府更多的投入和扶持,還需要溫泉業界的自我革新。
隨著“世界溫泉之都”的創建成功,重慶溫泉開始加大力度探索重慶溫泉產業及品牌的提升之路。
在世界三大溫泉文化體系中,歐美溫泉水療SPA文化、日本溫泉湯治文化早已聲名遠揚,但傳承千年的以中醫養生為特色中國溫泉文化,一直“待字閨中”。
“歐洲自然療法的核心是溫泉療法,通過溫泉進行理療。但是中國對溫泉康養價值的挖掘還沒有發展到像歐洲那樣深度的"醫養融合"。”王永毅說,做好重慶溫泉產業不僅能夠促進本地旅游發展,也能推促中國溫泉養生文化“走出去”。
重慶溫泉深耕康養領域,要怎么做?王永毅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首先,一個產業的高速發展除了政策扶持和清晰的規劃外,先進的技術是核心之一。重慶溫泉產業要走“溫泉康養”之路,這其中就涉及到健康醫療這一嚴謹的科學范疇,因此,關于溫泉康養的基礎研究、產品研發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6年,在重慶市旅游局的指導下,由重慶市旅游協會溫泉旅游分會與重慶醫科大學共同開展了《溫泉水療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的課題研究,探索溫泉對健康干預作用和亞健康防治的有效途徑,這開啟了重慶溫泉水療的健康之路。
目前,亞太(重慶)溫泉與氣候養生旅游研究院、重慶市溫泉旅游行業協會及箱根集團等擔起了這一重任,正在開展的研究課題包括《重慶典型溫泉康養功效應用研究》《基于九種體質辨識與診斷理論的溫泉泡浴應用研究》《重慶山地氣候康養產品應用研究》等等。
其次,重慶溫泉轉型升級,需要強化專業人才和團隊的培養和建設,而這一問題不僅是重慶,在全國范圍內都非常突出。目前,在市文旅委等相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重慶溫泉行業與國內外頂尖專業機構展開的系列合作正在穩步推進。例如,與重慶醫科大學開展專業溫泉康養人才培訓,解決產業發中的人才缺失問題。
此外,重慶還將與匈牙利進行深度合作,聘請匈牙利知名的溫泉康養專家來重慶進行因地制宜的指導。王永毅說:“重慶溫泉的發展一定不是照搬國外的經驗,我們的氣候、山地特色,包括我們的中醫和中藥材,都是特色。”
據最新數據統計,重慶現已建成各類溫泉景區景點40余個,目前每年接待溫泉相關游客近1500萬人次。
按照重慶市的相關計劃,力求通過3-5年時間全方位的升級打造,重慶將建成1個國際溫泉醫療養生旅游中心、1個國家級溫泉型旅游度假區、2個國家(溫泉)康養旅游示范基地、2-3個五星級溫泉旅游企業、實現年接待游客達3000萬人次,溫泉旅游綜合收入超200億元。實現重慶溫泉旅游從休閑娛樂型消費向休閑度假與康體養生復合型消費的過渡,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溫泉之都”。
這無疑從政府層面吹響了 “世界溫泉之都”品牌全面提升的集結號。
除了政府的大力推進,重慶溫泉業界也在“自我革新”,以北碚十里溫泉城、融匯溫泉、統景溫泉、龍水湖溫泉、箱根集團等為代表的一批本土溫泉企業成為溫泉康養旅游發展的主力軍,他們在文化融合、技術升級、高端產品研發上加大了力度,希望攜手擺脫刻板的“溫泉同質化”烙印,走出一條重慶自己的溫泉康養之路。
“希望以后來重慶的游客有20%能將溫泉康養納入自己的行程中,而這20%的游客中,又能有20%是外國游客。這樣,重慶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溫泉之都"。”在王永毅看來,重慶溫泉產業的發展“未來可期”。
消息